NEWS最新消息

專家專欄-工商時報訪談~無形資產的有形實力

工商時報訪談~無形資產的有形實力 
後ECFA時代兩岸技術合作與交易的契機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 劉江彬

 

今年初國科會主委李羅權與中國大陸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北京召開的「海峽兩岸科技論壇」會面,會中談到建立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平台,將有助於我國專利產業化政策的落實。特別是後ECFA時代,兩岸經貿朝向互惠合作發展,更具有重大意涵。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,無形資產是攸關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。


最近兩岸在科技的創新、保護、管理以及應用等領域之發展,皆積極地各自擬訂政策、修訂法規,以促成研發成果商業化的保護及應用。我國科技基本法的施行已屆滿十年,對於產業發展已顯出正面績效,目前主管機關更對於技術移轉、利益衝突迴避等相關規定進行修訂,以建構更有利科技商業化的制度環境。中國大陸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通過後,也積極從法律、法規、規章、政策等多個層次構建完善的配套體系。


但是兩岸仍有不一樣之處,台灣智慧財產的保護較為周全,而國外廠商對中國大陸侵權事件之頻繁仍有許多怨言。即使如此,智慧財產的管理在中國大陸已有長足地進步,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、北京中國技術交易所、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機構相繼掛牌運作,都是非常正面的發展且績效卓越。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為例,每年約有1500 億台幣的交易額,每次我帶研究生去參訪,同學們常都聽得目瞪口呆,對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蔡敏勇總裁的經營團隊,留下極深刻的印象,他們經營模式的創新策略及作法,比起台灣是超前許多。北京的國際版權交易中心,推動文化創意產業,結合無形資產、融資與風險管理,發展出一套頗為創新的交易模式。


台灣的研發投入非常積極,經費尚稱充裕,但是商業化成效,有待進一步促成。相關政策制定、法規修改、IP專業人員之培養等,都有待加強。 尤其在後ECFA時代,這個領域的經營相對重要,因為中國大陸擁有廣大市場又是國際組織會員,他們的市場吸引力比起台灣超出許多。因此,台灣需要在後ECFA時代,積極建立兩岸科技合作及交易平台,作為良性競爭機制,雙方透過合作互動,共同向新興市場及國際進軍,甚至美國、日本及東南亞,這些都是非常有潛力的技術合作或接受技術地區。


台灣在未來黃金十年,必須善用及建立兩岸科技合作及交易機制,以持續建立國家競爭優勢。我國智慧財產的運用,除工研院已有不錯績效外,其他法人或學校則尚有進步空間。對於無形資產評估與融資、兩岸無形資產交易平台之建立,仍須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,建立健全的資金投入、融資、減稅、低利措施等,以大力推動研發商業化。而政府官員須摒除防弊心態,積極為企業興利,唯有如此,才能維持後ECFA時代,我國在兩岸及國際市場競爭地位。

全文刊載於工商時報 2011年2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