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最新消息

2009/06/23 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國際論壇

文/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97級黃淑媛

為呼應台灣政府生技起飛計畫,由政大智慧財產研究所主辦,國際技術授權主管總會中華分會(Licensing Executives Society Chinese Taipei, LESCT)與財團法人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(Cornerstone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undation)協辦的「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國際論壇」,於6月23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行,邀請政治大學陳桂恆教授、劉江彬教授,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楊順聰副執行祕書,宇智顧問公司徐小波董事長,陽明大學新藥研究中心吳榮燦主任,台灣技術經理人協會蔡熙文秘書長,以及華盛頓州立大學智慧財產管理中心凱司˙瓊斯(Keith J. Jones)主任等國內外產、官、學、研專家學者參與,共促台灣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之發展。

研討會上半場由陳桂恆教授主講「生物科技研發趨勢及成果產業化」的議題。陳教授提到目前企業內研發費用與日俱增,迫使許多國際大藥廠利用外部資源獲取技術而開發為產品。因此未商品化的技術,縱然尚處於早期研發階段(early stage),仍然有商品化的機會。而技術商品化開發過程的關鍵點在於,我們是否能夠確切地讓投資者了解技術獨特的創新點、利基點。
下半場由華盛頓州立大學智慧財產管理中心凱司˙瓊斯主任從主講「生物科技授權關鍵因素」的議題中,和觀眾們分享他技術授權、移轉的經驗。華盛頓州立大學在美國西北部,可以取得的創投資源相對比較少。因此,華盛頓州立大學成立了一個有一半代表由校方擔任的非營利機構,即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基金會(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, WSURF)。此基金會可以技術入股方式成立新創公司,但不積極介入新創公司的管理。基金會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在於可提供發明者1~3萬美元的短期銜接資金(Gap Funding),彌補技術進入商品化階段的資金缺口。透過此基金會的運作協助,目前已成功技轉香水、驅蟲劑,以及抗原抗體檢驗等相關技術,並設立了5間新創公司。

演講結束後,研討會緊接著進入各專家學者意見交流的綜合座談會。劉江彬教授認為美國州立大學藉由設立基金會,靈活運用資金協助產學合作的機制,是台灣學研機構可以做為借鏡的,另外在技術的發展上,最好必須配合成本利潤、智財規劃、稅務以及科研補助各層面的考量;蔡熙文秘書長建議應從基本面的行銷模式、通路、產業執行等思考技術商品化的過程,同時應注重智慧財產的保護;吳榮燦主任認為國外許多大學內設有新創事業部門,是台灣產學合作制度上很好的借鏡。陳桂恆教授更建議技術的專利申請與技術買主的物色必須同時進行,以減縮資金的消耗。

研討會最末在與會者踴躍發問以及專家學者熱切回覆中圓滿落幕。相信透過此研討會凝聚各界對生物技術商品化的共識,藉由彼此意見的啟發與激盪,有助於提升台灣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之發展。